首页 > 穿越小说 > 诗相 > 第二十四章《赠》

第二十四章《赠》(1/2)

目录

赠酬诗,是唐代文人们交往或亲友之间相互交流的诗作,分为赠诗和酬诗,当作者有所感受、表达情感或者需要叙述事情时,写给或赠予友人的诗作便叫赠诗,如李白表达对友人汪伦厚情款待的谢意时,赠予他一首诗《赠汪伦》,酬诗,即为酬答或应答的诗词,是对别人赠诗的一种回应,如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总之赠酬诗是双方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晚年成为至交的白居易和刘禹锡则有多首赠酬诗。赠酬诗是唐代文人骚客们常见的情感交流形式,在诗歌大放异彩的唐代,赠送诗歌可以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可以作为毛遂自荐的方法,一般来说,赠诗和酬诗都有特定的对象,属于闭合的交流方式,即得到别人的送礼之后要有回礼,不过我们读的大部分赠诗是没有酬答的,显然的是,汪伦没有写诗《酬李白》,有些赠诗是没有酬答诗的,或许被赠予者不好意思酬答抑或酬答的诗句散失。唐诗中的赠酬诗众多,赠诗的用途也不尽相同,分享几首颇有代表性的赠诗,参详下唐代赠诗的韵味,感受下其风味。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从小便开始吟诵的诗篇,记得在小学课本上,这首诗的背景是一幅彩色的送别图,图中站立在船头的是作者李白,汪伦在岸边,两人彼此作揖表示彼此离别珍重的意思,岸边最鲜明的背景是鲜艳的桃花,这幅图背景是不是当时汪伦送别李白的场景不得而知,据有后世的文人考证,桃花潭只是为潭水名,并无桃花,不过的今日的桃花潭已经开发成景区,并移植了许多桃花树。这首诗是李白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友人汪伦的一首留别诗,整首诗近似白话文意思简单,前两句说李白本人准备乘舟离开,汪伦踏着歌声赶来送行,即说明了古人送行的场面,朴素自然的表达出朋友真挚的送别之情,后两句则是这首诗的精髓之处,先用深千尺表示桃花潭水很深,紧接着笔锋一转,用衬托的写作手法,将无形的情谊化作有形的潭水,说无形的真情厚意比千尺的潭水还真,千尺的潭水之深不及汪伦真挚深厚的友情。此诗后两句清新自然,想象力丰富奇特,成为李白诗篇中流传甚广的佳作之一,用质朴的语言道出最真挚的感情,这也是这首诗成为经典之作的根本原因。

李白的这首诗让位于安徽小城的桃花潭赋予了文化内涵,当今旅游大开发背景下,此处理所当然的升级为风景区,吸引了当地居民过来栖息打卡,利用历史名人造景俨然成为旅游行业的风尚,长沙的橘子洲头便是成功的范例,吸引力国内千万级的游客过来,在伟人雕像下打卡拍照。《赠汪伦》的传世莫过于高度赞扬友谊的真挚深厚,深过千尺的桃花潭,在感情真挚的背后,历史真相向来并非那么简单,据说李白拜访汪伦时,汪伦盛情设宴款待并赠送厚礼,作为受赠方的李白甚感汪伦的美意,不赠一首诗似乎过意不去,于是创作出这首名篇。汪伦在历史上并没有名气,若非李白这首诗,世上没人会知道有汪伦这个人,很多唐诗的人名都是历史不知道的小人物,但却因为名作而传世,写下名句而流传后世的大有人在,因别人的诗词而流传于世,汪伦则是凤毛麟角样的存在,从当时汪伦送别李白的场景来看,李白甚感汪伦之厚意,从历史留名而言,汪伦得感谢李白,让他名震唐诗史,更要感谢自己的慷慨赠予。不过言归正传,诗中汪伦对李白深过千尺潭水的真情,可不是嘴上随便说说抑或笔墨上吹吹的,是汪伦付出真金白银换来的,云游四方的李白也需要盘缠,而汪伦亲自送别并赠予厚礼让李白甚是感动,于是感动到写出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么看来,要想获得真情厚意,得先有厚礼,所以说,厚礼才是实实在在感动人的。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是出自诗圣杜甫之手,诗题中的“花”是将领的姓氏,卿是对位将领的尊称,也即这首诗是写给一位花将军的。诗的大意是优美的乐曲飘扬在成都的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的升腾至白云之间,如此美妙悠扬的歌曲,只应该天上才配享有,世间能有几回可以听闻的到。诗中的锦城即今日的四川成都,经历安史之乱后,漂泊状态下的杜甫得益于朋友的帮助,在成都安定下来,作为闻名遐迩的世家子弟,成都政府主官的好友,自是能得到当地政府要员的热情招待,因此常能参加当地达官贵人府上的宴会,歌妓的艳舞、乐妓弹奏的丝管,自然是欣赏到无数次,这首诗想必是听闻到花将军府上弹奏的丝管乐曲之后有感而发。在锦城安定下来的杜甫,虽然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但是生活还算是滋润有味,又是当地政府要员的宾客,时常听闻丝管乐曲,在人家府上听到的歌曲旋律太过美妙悠扬,余音绕梁,故此诗首句便写“锦城丝管日纷纷”,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用两个半字,进一步称赞此乐曲之美,使得作者真切的感受到该乐曲的行云流水之美,这句诗的模式让后来的白居易模仿,白居易看到残阳照耀着江水时,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首七言绝句,字面意思如白话文,不过此诗的主旨颇有不同的见解,表面上看来,杜甫就是称赞花将军府上的美妙乐曲,并无弦外之音,也有人认为是讽刺花将军居功自傲、僭越礼法,让歌妓们弹奏庙堂之上的音乐。无可争议的是,这首诗必是赞美诗,又是一首赠诗,既然是赠诗,想必是给到花将军过目,如果是讽刺花将军,花将军及其幕僚岂不能读出其意味,对于在成都倚靠朋友而稳定下来的杜甫来说,赠诗讽刺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岂不是徒增麻烦,从情理上似乎讲不通,若真是讽刺人家,诗题也不应该采用赠字,因此评议此诗无弦外之音自有合理性。不过,诗中的用词似乎又有点意味,天上在诗词中常代指天子的居所,人间与天上对应,多指平民场合,只应天上有和人间几回闻,又让许多后世学者认为杜甫是在委婉的讽刺赠诗的对象,劝诫居功自傲、僭越礼法的花卿,那这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确是意味深长,如果说是劝诫人家不要僭越礼法倒有几分合理性。杜甫听到优美的乐曲,不禁感慨到,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表达出对该乐曲最高的礼赞,这两句诗也是后来许多读者喜欢化用的诗句,如用来称赞女生漂亮至无以复加,可言之“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

《赠去婢》

(唐)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是少数仅因一首诗而成名的诗人,《全唐诗》收录了他的一首诗,便是创造经典名句“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赠去婢》,这首诗同罗隐的《赠妓云英》一样,因两句诗过于经典而传诵甚广。作者崔郊是唐朝时期一位秀才,年轻时寓居在姑母家时,姑母家有位姿容秀丽的婢女,颇得崔郊的喜欢并与之互生爱恋,然而不好彩的是,这位颇有姿色的婢女被卖至显贵家庭,崔郊与婢女之间“你侬我侬”的滋美日子突然戛然而止,自是让崔郊痛苦不已,念念不忘。姑母家里的世界很小,崔郊还是失去了婢女,在一个寒食节的日子里,街头巷尾的世界很大,崔郊还能与婢女邂逅,再次见到婢女的崔郊百感交集,犹如多年未见的白月光突现自己面前,内心泛起的涟漪无以言表,遂写下了传诵甚广的《赠去婢》。

诗中的公子王孙是字面意思,即王公贵族家庭出身的人,绿珠是西晋时期大富豪石崇的宠妾,更是很多权贵子弟争相追求的美女,后来因石崇被陷害下狱后坠楼而亡,因此这首诗前两句的大意是,追求你的豪门子弟络绎不绝,美若绿珠的你却要用罗巾掩盖住眼泪,这里使用了典故,形容在古代社会,有些美女会因为达官贵人的争相抢夺,而陷入悲剧的境地,暗指被卖的婢女,随姑母家的衰落境遇而被卖,指出婢女容易被卖的不幸命运。后两句“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破为经典,表意上是指赠诗的对象婢女进了侯门大户人家,已非自由身自是一言难尽,今日人们常用“水深”表示难以形容的复杂的情况,与曾经的相恋之人,从此以后各分西东犹如路人甲,后来这两句表示,一旦嫁入豪门就像身陷大海之中,从今往后,昔日的有情郎将变成陌生人。总之,“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含蓄婉转,意味深长,高度概括出崔郊所爱的婢女被权贵劫夺时展露出来的伤心不已,因此才写出如此经典的赠诗,传说婢女主人获悉这首诗后,被这首诗打动,成就崔郊与婢女的一段佳缘,不过其真实性只有天知地知读者不知,可知的是,这两句诗名垂唐朝诗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傅铭煜程西 沙雕春风吹满地,恶毒公主逆天命 我们还没毕业辍学的你成战神了 我们还没毕业辍学的你成战神了陈凡钟晴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养蛊人在红楼的邪异人生 陈凡钟晴我们还没毕业辍学的你成战神了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我们还没毕业辍学的你成战神了陈凡钟晴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 不正常型月 我们还没毕业辍学的你成战神了陈凡钟晴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盗墓平行记(盗墓笔记同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