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诗相 > 第三章 《寄》

第三章 《寄》(1/2)

目录

小时候,经过村里面的小商店时,店铺的老板会突然叫住一个人,有封邮寄给你家人的信件,或者给人帮忙带过去给收件人,有人写好邮寄到远方亲友的书信时,也是通过店里统一送去邮局帮忙代寄,因此村里的商店成了信件的集散地。后来,店里装上了有线电话,于是邮寄信件慢慢减少了,过了千禧龙年,邮寄书信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的座机电话,那时候城市里也开始新建设许许多多的电话亭,方便人们联系远方的家人朋友,时至今日,在一些城市的街道偶尔还能见识到有线电话,科技应用更新迭代迅速,曾经风靡街头巷尾的电话亭大部分消失匿迹。二十多年前,人们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了,不过那时联系不如现在即时通讯和视频聊天方便,小时候要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讲电话时,是需要等待的,首先是父母打电话给村里的店里,因为整个村庄就店里有一部座机电话,然后店里老板通知爷爷奶奶,我们知道后,无比高兴的匆匆赶去店里等待父母再次拨打电话过来,或许是因为电话联系的次数不多,加上拨打电话一端需要按每分钟计费,而接听电话的我们也需要付费给店里,所以都是交代重要的事情长话短说,后来手机开始普及了,无需再去村店里等待电话,或许手机交流过于方便,在座机前等待电话的体验于是一去不复返。再往前看,那时候邮寄书信亦是如此,在信里写一些重要事项,毕竟书信的一来一回耗时很长,那时候的确是车马很慢,但是书信交流的内容都很关切,不像现在的即时通讯,交流的内容很多,却远不及书信有韵味内涵。

八九十年代,邮寄书信是常见的一件事,很容易见到邮政职工骑着二八大杠的身影,1999年由演员刘烨主演的《那山那人那狗》文艺电影,较深刻的反映出那时代传递信件的真实面貌,在国内的大部分乡远地区,邮寄书信是多么的不易,可想而知,在千年前的唐宋时代,作为人与人之间维系情感的重要沟通渠道,定是发挥过无以伦比的效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广泛运用,书信几乎消失不会重现,有过写信经历的朋友至少是不惑之年,对比书信和手机电话及今日的视频通讯,书信是最具有温度的,以前的人们,收到书信时会急切想知道信中内容,读完信后还要左思右想如何回信等,因此书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情感表达,而今日的交流虽方便快捷,但它缺乏蕴含情感的文字,难以承载人性里温暖的成分。放置古典时期,远距离出行依靠船和马车的年代,政府公文可以通过八百里加急传达,而非官方的远距离沟通交流,大概率只能依托书信,唐代诗人张籍在《秋思》中写“欲作家书意万重”,可见当时书信的重要性,书信也是古代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因而我们所能读到文人墨客的作品,多有以书信的形式来呈现的。

寄的本义本是托付、委托之意,引申有依附、客居、放置、赠与等义,如曹丕名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中的“寄”表明人只是放置在世上的,没有必须那么多忧虑,现在不快乐,岁月依旧流逝很快。书信往来时也多用寄,如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写到“云中谁寄锦书来”,早在这位才女用“寄锦书”作词前,晏几道知道日后无法再与曾经钟情的女子入温柔乡后,伤心的写到“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诗词文学大放异彩的时候,在邮寄信件里创作诗词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当大诗人李白收到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县时,写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代诗人韦应物与好友离别很久后,听问到朋友想探望,于是写下七律名篇《寄李儋元锡》,刻画了他急切期待朋友来访的心情,唐末五代诗人张泌与倾心女子离别后甚是想念,于是通过梦境的形式写下《寄人》,居住在天南地北的两个人亦是通过书信往来,因此我们见识到了黄庭坚的名篇《寄黄几复》。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也是体现作者思想境界的佳作,尤其是其颈联备受赞扬,北宋文正公范仲淹称之为仁者之言,南宋杰出思想家朱熹称其贤矣。韦应物出身唐代的名门望族,据史书记载,他的家族自汉代至唐代,代有杰出人物,衣冠鼎盛,在历史上有京兆韦氏的说法,是古典中国时期以关中地区为郡望的士族,他的韦氏家族为关中地区望族之首,光是李唐时代,韦氏就先后诞生了近二十位宰相,自出生开始,便已经决定了将来成为官宦人物,按今日的说法,他是唐代根红苗正的典型代表。唐玄宗时期,以门荫子弟的身份进入宫廷,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同时进入太学读书,名门望族子弟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并不只是流行于唐代,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其父纳兰明珠为康熙朝的大学士)就曾成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换作今日,想必中央级别领导人的警卫也只可能从名门望族子弟中挑选,因为这些子弟不会拿自己整个家族前途命运当儿戏,更何况成为御前侍卫,极有可能很快得到仕途上的奖励,清朝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便是由三等侍卫起家飞黄腾达的。在政治上的成就,韦应物在他家族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仕途止步于苏州刺史之职,故他也有了韦苏州的称呼,但他是京兆韦氏在诗词领域成就最大的一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四世孙韦庄同样在诗词方面颇有建树。

从诗题可知,此诗是作者寄赠给好友李儋和元锡的,因此首联“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先从叙别开始,写到自去年分别以来已经过了一年,以花里逢别起,有欣然回忆曾经美好的意味,以花开又一年作比衬,表示时光过的很快,流露出离别后境况不佳的感慨。颔联“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描写出作者的烦忧,世事茫茫,这或许是很多中年人都有容易有的感慨,中年人或许会突然深刻的理解到,世间事情能自己掌控的寥寥无几,容易徒生难自料的哀叹,在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可能是自己和朝廷的前途命运的不可预料,因为刚成年的韦应物正好遇到安史之乱,这首次打乱了韦应物的仕途走向,人到中年又经历了影响大唐政治走向的泾原兵变。战乱影响的不只是让基层老百姓流离失所,对官宦之人也影响深远,大诗人杜甫就是深受安史之乱影响的,不过就是在战乱的背景环境中,他们创作了颇具超高思想境界的作品,好比韦应物这首诗的颈联所言“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直接抒发了作者因为多病而想归隐田园的内心矛盾,但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辖区有百姓流离失所,自叹未能尽心尽责,拿国家俸禄而未定安定庶民而感到惭愧,这里表现出作者不能因为自己多病而辞官一走了之,充分显示出作者想要为安定庶民而恪尽职守的心愿。颈联是深受传统士大夫赞扬的,这像朋友所说的罪己宣言,也是韦应物经世济民思想的一种体现,或许这首诗最值得现代人深刻记忆的是“世事茫茫难自料”,因为这句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无奈哀叹的心境,但是真正体现这首诗超高境界,彰显韦应物思想品格的是“邑有流亡愧俸钱”。士大夫阶层中人,表示愧对领取国家俸禄的官员,古来凤毛麟角,历来当官总是离不开发财,人们崇尚两袖清风的为官之道,是因为历史上鲜有,还要表示自己愧对国家的俸禄,则是亿万人群中挑一,无论韦应物是否真有如此的赤诚之心,能通过诗作表现出来,已经在思想品质上胜过历史上千千万万的食俸之人。尾联“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是作者收到好友托人问候后,得知朋友将要来探望他自己,于是写下这首诗寄赠给朋友以作答复,表示自己盼望他们来临好长时间了,充分表达出期待与友人再逢的思念之情。全诗起于别离,终于相约,体现出作者与李儋和元锡深厚的真挚友情,也充分反映出作者具备超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刻的社会体验,诗作的韵味内涵描写的细腻撩人,写作章法严密,对仗也较为工整,表达出的情感委婉动人,自是不可不细细品味的七律佳作名篇。

收到好友托人带来的闻讯后,唐代诗人韦应物作下七律名篇《寄李儋元锡》,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获悉少年交好的朋友黄几复在岭南之地怀才不遇时,为安抚好友的情绪,于是寄赠好友这首诗《寄黄几复》流传于世,这首诗因其颔联而名扬天下。尽管黄庭坚是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不过现代人较少品读到他的诗句,江西诗派作为影响一时的文学宗派,犹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很多文学流派,同样因为缺乏响彻古今的名作而逐渐湮没在历史洪流当中,历史上的宋诗在产量上远多于唐诗,然而在质量上却较少与之抗衡的佳作,而黄庭坚的这首名作,是能与唐诗相媲美的一首作品。我们习惯上将唐宋时期的诗词称为唐诗和宋词,而较少称呼宋诗,是因为一代文学有一代的特色,唐代以诗著称,而宋代以词著称。《寄黄几复》无疑是黄庭坚的名作,因其诗中颇有意境的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而让现代人知晓有这么一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黄庭坚不仅在诗词上颇有建树,可能人们熟悉黄庭坚并非他的诗词,而是他精湛的书法作品,毕竟中国书法史上有他浓厚的一笔。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龙国顶级高手林初冬秦薇 等到青蝉坠落 我死后渣男疯了 我死后渣男疯了傅铭煜程西 我死后渣男疯了 傅铭煜程西 沙雕春风吹满地,恶毒公主逆天命 我们还没毕业辍学的你成战神了 我们还没毕业辍学的你成战神了陈凡钟晴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养蛊人在红楼的邪异人生
返回顶部